欢迎访问信阳师范学院校长办公室!
行政文件 当前位置: 校办首页 > 行政文件 > 正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积极构建“四用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

时间:2014-01-02 08:15:27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招生录取报考率、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招生形势持续火爆,生源质量在省内二本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河南高校前列,多次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以报考率高、录取线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透视其究竟,得益于学校积极构建了“四用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
一、立足“用己”,抓好人才培养质量
“用己”就是从自身出发,准确定位,潜心思考,用心谋划,在发展中不断积累、不断超越、不断修正的过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立足实际,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思想和“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抓好顶层设计,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立足黄河,服务水利;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电力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强化内涵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勤奋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索和完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着力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用得上”的毕业生特色,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赞誉。
2.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对口专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通才”转变;在课程建设与调整上,学校每年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为优化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依据,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学校实行了教学计划“一年一微调、四年一修订”的制度,使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优、实、新”的特点,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效果。根据生源情况,实施了数学、英语和一本、二本专业分级教学改革;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改革部分课程考试方式,实行了开卷考试、提交实践报告、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核。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紧紧围绕社会要求,突出“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规定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非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5%。学校依托小浪底、丹江口、盘石头水库、郑州新大方、卫华集团等100多个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和社会工作,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5.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资助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建成了机械类、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筑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保障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仅2013年,1名学生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6名学生分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5名学生在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累进创新奖”银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依托,通过科技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工作业绩,树立了全校毕业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善于“用人”,服务就业工作大局
学校在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良的就业工作队伍。在此基础上,“用好”这支队伍,提升学校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效果、指导层次和创新能力,服务就业工作大局。
1.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把就业工作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领导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形成了“书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就业部门深入抓,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一起抓”的良好局面。一方面,成立了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完善专兼职就业工作队伍,做到就业工作人人有责、全员参与;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和合作共建单位资源,充分发挥这支特殊队伍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指导,提高内部队伍水平。近年来,学校在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对就业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就业队伍建设机制。一是通过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外派人员参加行业组织的专题培训,外请就业指导专家来校作报告等形式,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实行分类管理,把就业专职人员按就业派遣服务、职业指导咨询、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工作管理等分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使培训、指导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就业队伍的工作能力。三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单列、落实就业指导咨询补贴、支持专兼职就业人员考取职业证书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四是实施每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考核,表彰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过榜样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考核机制的导向性,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年来,学校依托这支队伍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从简历制作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从面试着装到应聘技巧,从择业技巧到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了细致、周到、耐心的服务,帮助毕业生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3.加强联系,发挥外部队伍作用。学校把校友工作和合作共建单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发挥校友会办公室和共建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校友、共建单位联系、合作,在良性互动中寻求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建立定期回访校友制度,调动校友支持、关心母校发展的积极性,利用校友对母校、专业的认同优势,邀请校友企业(校友所在企业)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搭建优质高效的就业平台。二是认真听取校友、合作共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把单位所需、学校所能、学生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订单式”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高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三是积极争取用人单位奖学金,把奖学金评定发放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让优秀人才被用人单位早发现、早培养,使毕业生就业针对性、时效性更强。目前,校友、合作共建单位在学校设立了海外校友奖学金、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卫华集团奖学金、郑州一帆机械奖学金等。
三、善于“用策”,建立就业长效机制
“用策”就是用好上级政策、定好发展之策、搞好决策策划,“策”是方向、是动力、是保障。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否在上级政策中找到发展机遇,定好良策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搞好策划为就业工作指明方向,考验着学校的胆识与智慧。
1.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上级政策。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学校从上至下组织了“学政策、促就业”学习活动,深入研究各级各类政策;开展了“学政策、促就业”大谈论,谋划促进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召开了“学政策、促就业”座谈会,统一了“用政策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即:把水利事业发展的急需人才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把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把就业政策的红利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找准政策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结合点。学校还着重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区建设给学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鼓励毕业生要抓住机遇成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受益者,在新的就业、创业平台上实现就业理想。
2.用好政策,把握就业工作形势。学校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调整就业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市场,主动服务学生,找准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一是用好国家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和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抢占就业工作的制高点。目前,学校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业内专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骨干力量,为稳定就业渠道奠定了基础。二是用好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区建设的契机,自觉融入建设大局,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为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促进毕业生就业。三是用好国家对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的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和动员毕业生积极参与,对参加毕业生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强对服务期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的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生涯的二次提升,增强了这项工作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四是用好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微小企业、大学生创业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有益补充。
3.制定政策,建立就业长效机制。吃透政策,用好政策,还要制定好自己的政策。学校先后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方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办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和奖励办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参军入伍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了保障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善于“用势”,挖掘就业市场潜力
当前高等教育事业、水利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学校准确把握行业趋势,用好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借势有为,深化就业市场,开创了就业工作新局面。
1.借高等教育发展之势,在发展中注重内涵建设。学校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了学校层面的《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科技创新胜任力提升计划》、《管理服务胜任力提升计划》和《文化创新与传承胜任力提升计划》,学生层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教学、科研、文化创新与传承、管理服务人员的胜任力提升与学生学业全面发展相结合,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校发展中促进了学业全面发展,练好了内功,增强了竞争力,为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水利事业发展之势,在稳定中拓宽就业渠道。国家水利事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转变,发展过程中急需大量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学校充分利用“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水利水电类分市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河南省高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落户学校的有利条件,一方面继续与长期合作单位特别是以建设施工、设计规划为主的水利系统国有企业加强联系,稳定传统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借水利发展之势,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走访部分省、市水利主管部门,主动沟通,定期跟踪,挖掘新的就业市场。
3.借服务地方发展之势,在联动中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行业动态,充分发挥智力支持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地方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先后与新乡市人民政府、黔西南州、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了互利双赢的合作平台,形成了产学研服务链,实现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在联动中开拓就业市场”的目标。2012年,黔西南州组团首次来校以事业编制招聘毕业生;2013年,学校成功协助黔西南州作为贵州省唯一地区入选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学校认识到:“用己”、“用人”、“用策”和“用势”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中“用己”是核心,提升的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人”是关键,彰显的是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用策”是保障,指明的是就业工作发展方向;“用势”是动力,拓展的是就业市场渠道。“四用一体”就业工作机制的协调运行,换来的是学校近些年“入口旺、出口畅”的勃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