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阳师范学院校长办公室!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校办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在我校举办

时间:2018-11-18 14:59:56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11月10日至11日,第二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在我校举办。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新会,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苏区振兴研究院院长田延光,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唐拥军,延安大学副校长陈华,南昌大学校领导、江西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细嘉,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道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锟,信阳学院理事长高云,百色学院原副校长凌绍崇,我校党委书记宋争辉,校长李俊,副校长齐城、王金云,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1.jpg



授旗11.jpg



66.jpg



33.jpg


11月10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我校艺术楼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宋争辉主持。李俊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乡村振兴与苏区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全国原苏区和其他革命老区为我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以苏区振兴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在我校举办,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信阳师范学院扎根豫南革命老区,秉承大别山精神,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深入开展校地、校校、校企合作,着力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王新会代表信阳市委、市政府讲话。他说,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本次论坛聚焦“乡村振兴与苏区发展” 开展深入研讨,意义重大而深远。近年来,信阳市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深化农村改革,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人不出村,村头脱贫”的精准扶贫之路。他充分肯定了我校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认为信阳师范学院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希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多为革命老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魏后凯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的发展情况和重大研究成果,并着重从精准扶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了全国原苏区振兴发展的建议。

田延光在致辞中说,举办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原苏区和其他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社会各方开展互动交流,共同为原苏区的振兴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他进一步阐述了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目标。

开幕式结束后,范恒山作了题为“以超常思维和举措大力振兴原苏区经济”的报告;姜长云作了题为“关于推进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兴旺的思考”的报告;魏后凯作了题为“苏区乡村振兴的若干关键问题”的报告;彭道宾作了题为“赣南苏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与对策”的报告;齐城作了题为“基于大数据分析条件下的精准扶贫信阳经验”的报告。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秦轲主持。

10日下午,在艺术楼报告厅和逸夫楼报告厅分别举行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与苏区发展”两个专题论坛,与会的28位专家学者分四个场次进行了专题报告和研讨交流。

论坛闭幕式于10日下午在艺术楼报告厅举行,李俊主持了闭幕式。魏后凯作了本届论坛总结;田延光宣布了“第三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的承办单位;宋争辉向“第三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承办单位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唐拥军授旗。

11日上午,与会领导、专家一同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和茶学专业实训基地,并赴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二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以“乡村振兴与苏区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我校承办。本届论坛着重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全国原苏区和其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创新经验、典型做法和探索思考,旨在为革命老区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本届论坛的举办,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我校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了与会各方领导、专家和同仁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